译者:chrysanthemum原作者:JeffYang来自译言网
在连接曼哈顿和繁华族裔聚居区——皇后区法拉盛的7号列车上,乘客们在公共场合戴手术口罩这一现象越来越常见。这一现象一直以来在东亚国家非常普遍。自从年的SARS爆发以及年的禽流感恐慌,这一现象穿越北美蔓延至在美国的亚洲移民人群。现如今,埃博拉疫情的恐慌仍然居高不下,许多亚洲移民不愿意冒险——尽管已知的美国埃博拉感染人数已经降为零,公共卫生权威机构也声称,几乎很肯定埃博拉不经空气传播。
但现实是,用织布手术口罩防止环境中细菌的效果是极小的。(外科医生用它们来保护患者,以防自己口中的细菌感染患者,而不是保护自己不受细菌感染。)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口罩的实际预防作用要次于它们被佩戴的其他理由,这就是为什么在未来,它们很有可能会变得更为流行——甚至在非亚洲人中。
佩戴口罩的习惯于20世纪早期源于日本,当时全世界有万到万人死于一场大规模的流感疫情——这多于一战中的死亡人数。当时,但凡有人类居住的大陆都会爆发该疾病——其中包括亚洲(在亚洲,疫情在印度肆虐,导致了该国足足5%人口的死亡。)直到年年末疫情最终消失,在世界很多地方,在脸上围上围巾、纱布或是带上口罩成为了抵御疾病的流行(如果是无效)方式。
几年后,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引发了一场如人间地狱般的悲剧,在该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吞噬了近60万家园。地震之后的数周,天空布满烟和灰,之后的数月,空气质量都受到影响。口罩不再存放在仓库里,而是成为东京和横滨街头人们的一种典型装饰。年,又一场全球流感疫情更加牢固了日本人对于口罩的喜爱,口罩开始被人们在冬天经常使用——主要是冬天,日本非常注重社交礼仪,咳嗽、感冒的患者为了避免将细菌传播给其他人,而并非健康的人想要保护自己不生病。
接着,在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日本工业迅速发展,以致空气污染猖獗,含大量花粉的日本柳杉受环境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影响而迅猛生长。戴口罩从一种季节性的喜好成为了一种长年的习惯。今天的日本人每年花费2.3亿美元买口罩,而周边面临长期环境问题的国家——最主要是中国和韩国——也效仿这一办法。
当然,污染无处不在,空气中传播的疾病也是如此。那为什么戴口罩的趋势主要局限于东亚国家呢?根本的原因有可能是哲学上的:这三个国家都受道教文化和中医健康戒律的影响,在中医中气息和呼吸被看做是健康的核心元素。“‘气’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是一个核心概念——由此影响到生理学上——主要和能量、水蒸气有关,”在洛杉矶工作的针灸和中药专业认证医师米歇尔·M·钦解释道。“在汉语中,气有很多含义,包括‘空气’、‘气氛’、‘气味’、‘力气’和‘邪气’。‘气味’也许是另一个口罩在中国成为必需品的原因之一。当体内的气耗尽,或者气的运行被扰乱,疼痛和疾病就产生了。所以,为了保持体内的气优良,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吸入“风”,或是邪风,被认为是中医中造成疾病的“六个外在因素”中影响最大、最普遍的一个。“想一想风,”钦说道,“它能够吹开门,将贮水池中的冷气带到周围的地面,或者把火从森林的某个地方吹到另一个地方。门的比喻和中医中对暴露在风中能削弱我们身体抵御能力的理解有关。(也许是因为这些观点,在东亚有许多关于气和风的迷信说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睡在开着风扇的房间里的致命的害怕,相信这种说法的人主要在韩国,在那里“风扇死”恐惧症至今都非常猖獗。)
总之,在东亚,对于使用面部覆盖物来避免自己暴露在空气污染中的喜爱,要早于疾病中的细菌理论,并且它延伸至东亚文化的根基中。但是,近年来,戴口罩越已根植于新的、后现代基本理论中。
研究发现,在日本年轻人中,口罩已演变成为社交防火墙;相当健康的青少年现在也戴着口罩,以及耳麦,来表示不想同周围的人交流。这对于想要在公共交通上避免被骚扰的年轻女子来说,尤其如此,这些年轻女子也非常感谢口罩所带来的相对匿名效果。
口罩甚至成为了东亚的一种风尚:在日本,在任何一个街角药店都可以买到带有别致设计、或是可爱的注册形象的手术口罩。而在上周的中国时尚周上,设计师尹鹏发布了一系列“烟雾时装”,配有各种各样的口罩,式样从维德造型的通风设备到包住整个头部的防暴装置呼吸器。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