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近年来对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ET)的研究显示,这项手术在小范围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慢性中耳炎伴鼓膜积液(OME)或鼓膜内陷(TM)的患者可受益于BET。
这是一项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自身对照。
对象和方法:37位病人(41支咽鼓管)纳入研究,对他们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多数患者曾经接受过鼓膜置管。受试者的入选标准为:慢性中耳炎伴鼓膜积液和/或鼓膜不张,鼓室导抗图为B型或C型,以及无法用Valsalva使中耳充气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长期的咽鼓管功能障碍,仅通过反复的鼓膜穿刺或置管来缓解症状。手术结果的评估方法包括Valsalva能力、听力学检查、鼓膜测量、咽鼓管黏膜炎症评分、耳镜检查等。
结果
所有病例均扩张成功,无明显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2.5年(1.5-4.2年)。80%(33/41)的患者术后能进行Valsalva操作,这些耳均不需要再进行鼓膜置管,且患者主观症状多数得到改善。鼓室导抗图测量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得到改善。9例患者鼓膜持续穿孔,3例患者拒绝取出鼓膜置管的管体,10%(4/41)的患者主观症状没有缓解。
所有患者的总成功率为80%(33/41只耳朵),由Valsalva操作成功确定。这个结果和术前无法成功操作Valsalva动作的情况有显著差异。
79%的病例为A型鼓膜图(23/29耳),无B型鼓室图,21%(6/29)为C型鼓室图。表1中,鼓室导抗图B、C型标为阴性,A型标为阳性。如果在最后一次就诊时仍存在鼓膜穿孔或鼓膜置管的管体,则将该病例排除在鼓膜测量分析之外,这样的病例共计12耳。
9只耳(9/41,22%)术后持续穿孔超过一年。其中两人Valsalva呈阳性,正在等待鼓室成型术。3只耳(3/41,7%)仍然存在置管管体,其中1例患者能进行Valsalva动作。这3例患者拒绝取出置管,等待自然脱落。
一例咽鼓管软骨段相对较短(26毫米)的患者的Valsalva操作未能转为阳性。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有一例患者的咽鼓管骨结构较多,该病人接受了二次手术,使用了一个更短的球囊3.5X10mm,随后他成功操作了Valsalva动作。三名患者进行了双侧手术。
8例患者在术后完全无法操作Valsalva动作。这8人中有4人(4/41,10%)的主观症状无任何缓解。取得这4例患者得同意后,麻醉后对中耳和咽鼓管进行进一步研究。1例患者的CT扫描显示存在颈动脉裂,随即从研究中剔除。剩下的3名患者接受了一项新手术,鼓膜切开探查,使用1.9毫米、30度的内窥镜对中耳进行内窥镜检查,发现他们的咽鼓管骨部较为狭窄。医生把一种直径0.9毫米的导丝引导进患者中耳,并引入咽鼓管,在骨部和软骨部交界处的峡部遇到了阻碍。导丝也从另外一侧的软骨部引入,但也在交界的峡部遇到了阻碍。这些患者的咽鼓管软骨部均较短(22-25mm)。
16例患者的耳部症状与鼻腔病理相关,三名Valsalva阴性的患者患有慢性鼻窦炎和/或鼻息肉(3/8.38%)。鼻腔病理因素对BET的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术前有23例患者的黏膜有中度严重或重度炎症,术后这些患者的黏膜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改进如图2A和2B所示。
不同患者咽鼓管的软骨部分长度有显著不同。通过CT和球囊插入深度测量,最大长度为32mm,最小长度仅为20mm。咽鼓管软骨部分的长度似乎与手术成功率相关。8例Valsalva阴性患者中的7例的软骨段较短,这些患者在做该手术时,从技术角度也较为困难,因为球囊更容易从较短的咽鼓管中挤出,必须把导管支撑在鼻底以防止挤出,手动固定其位置。
讨论
对于BET手术机制的假说,目前还没有被普遍认可的理论。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提出了一种假设:术后咽鼓管腔变宽,炎症减轻,较大的管腔有利于改善腭帆张肌的功能。炎症的减少可能是由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挤压。如果潜在的病因得到控制,就可以使组织再生。对于“咽鼓管软骨部的炎症在咽鼓功能障碍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一假说,咽鼓管黏膜炎症评分的显著改善支持了这种假说。管腔内可见一些黏连,球囊似乎可分解这些黏连。
Valsalva不仅是咽鼓管功能的一个测试工具。在许多情况下,它在实现咽鼓管膨胀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多数患者最初会害怕尝试Valsalva,或者不了解如何操作。术前对患者进行训练很重要。术后,Politzer吹张有助于帮助病人了解Valsalva的益处,他们随后也更容易成功操作Valsalva。术后第一个月,鼓膜置管可以让让患者在开始进行Valsalva训练时免于疼痛。
球囊应能轻松无阻地滑入咽鼓管腔内。但在日常手术中,当球囊引入咽鼓管时,有时会比预期更早得遇到的阻力。重要的是,要谨慎地评估这一情况,不要强行插入导管,导管很容易对黏膜造成冲击,有可能因用力过猛而造成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引入角度,小心地重新尝试推送球囊导管。在球囊最后的插入位置,通常允许球囊在充气过程中轻微移动。这种新方式的安全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外科医生应完全熟悉咽鼓管的解剖结构,并了解颈内动脉(ICA)的位置。
术前CT扫描对于确定咽鼓管软骨段的预期长度以及排除颈内动脉异常或骨裂是很重要的。为了知道球囊是否到达了峡部和预期深度,提前知道ET软骨部分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不应在骨部进行扩张,这会有损伤颈内动脉的风险。
咽鼓管软骨段较短与球囊扩张失败之间存在相关性。与Bluestone一致的一种假说是:较短得咽鼓管软骨段可能更容易导病原体或其他来自鼻咽的物质回流,从而导致咽鼓管或中耳内的炎症。此外,软骨段较短可能与腭帆张肌功能较弱相关。如果没有CT扫描,就很难知道术中提前出现的阻力是否来自与峡部的接触或其他原因。球囊更容易从较短的软骨段中挤出,使球囊扩张术更难操作,导致了术后效果不佳。
高分辨率CT可能无法充分显示ET骨部的腔内梗阻。在这个研究里,骨部梗阻的患病率为10%。骨性阻塞性病变应排除球囊治疗。为了在术前更好地识别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这项研究有几个局限性:一个是受试者数量较少,没有外部对照组。不过这些患者都存在长期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可以使用他们的历史病情表现作为对照。膨胀持续时间和膨胀压力的选择是基于估计,没有任何对比数据,参数是从鼻窦成形术研究中借鉴的。黏膜炎症等级量表已在以前的报告中使用过。
结论
这些结果支持了我们初步的研究发现,总体成功率为80%,而且益处似乎是持久的。
在一项前瞻性研究和长期随访中发现,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改善中耳通气和Valsalva操作能力方面表现出有效性。患有不可逆疾病,但其潜在病因已得到充分控制的患者,似乎可成为该手术的候选者。没有明显的并发症,所以该术在安全方面较好。需要对球囊扩张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能有效改善分泌性中耳炎或鼓膜不张耳患者的咽鼓管功能。该手术耐受性好,没有明显的并发症。随访工作仍在继续,我们正研究手术无效病例的原因。
图1。(A)右咽鼓管咽口,扩张前,45度4mm内窥镜视图。管腔膜中度炎症,黏膜水肿增厚,粘液分泌增多,伴淋巴样增生,在腺样体内侧表面尤为明显。(B)球囊导管,位于咽鼓管软骨段管腔内。(C)球囊导管扩张充分。(D)球囊导管被移除,留下增宽的管腔,并有轻微的剥落,仅有少许血迹。
图2。(A)左咽鼓管咽口,45度4mm内窥镜视图。球囊扩张前。黏膜有中度炎症,水肿的黏膜冗余皱襞存在于管腔。有轻度的鹅卵石样物质。管腔黏膜其他表现正常。(B)球囊扩张后2个月。管腔内的黏膜变薄,后垫层管腔侧的黏膜皱襞大部分明显缩小。与扩张前相比,可以更深入地看到管腔的瓣膜区域。
文献来源:
SilvolaJ,Kivek?sI,PoeDS.BalloonDilationoftheCartilaginousPortionoftheEustachianTube.OtolaryngolHeadNeckSurg.Jul;(1):-30.doi:10./.EpubApr4.PMI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