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本义
“文化”一词,今天已经泛滥成灾,似乎什幺东西都有“文化”意味,比如巫文化、*文化、神文化、水文化、山文化、吃文化、饮食文化、养身文化、休闲文化、厕所文化、性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等。人类似乎已经到了泛文化的时代。其实,追本求源,“文化”是偏正结构,正在后,即以“文”“化”人,以“文”去统治他人,也就是“文治武功”中的“文治”。这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一手。朱元璋农民出身,要过饭,放过牛,当过和尚。他自己并不隐晦这些,还写下文字证据。可是,当他当上皇帝后,神化他的“文”出来了:朱元璋出生时,他家屋上红光一片;当和尚时,庙里也有红光;“朱”即红,属火,是祝融的后代;这一“火”必克属“水”的蒙古,所以,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必当皇帝。这样的“文”为朱元璋当皇帝造足了舆论,把人们“化”为朱元璋的臣民了。北京前门旁有两个门,东边的叫“崇文门”,西边的叫“宣武门”。“崇文”,就是以“文”“化”人的意思,而且是首要的,所以在前门的东边——上位。“文”“化”不成,不得已而动“宣”“武”——兵乃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所以在前门的西边——下位。泛“文化”将其“化”的根本功能丢弃,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不过,泛“文化”也是以“文”“化”人——在“文化”的五里雾中人们分不清东西南北,不也是被“化”得晕头转向而成为“奴隶”吗?其它字在前为偏,“化”字在后为正结构的词,在汉语词语里,还可以举出很多。下面试举几例。“教化”,“教”是手段,“化”是目的——在所“教”东西的汪洋大海里,人被“化”成施“教”者所需要的奴隶、奴才,而不是人;“感化”,“感”同样是手段,将被“感”者“化”成合乎标准的奴隶、奴才,而不是人。“迪化”,曾经是清王朝给乌鲁木齐起的名,那意思是在当权者的“启迪”下,把“美丽的草原”“化”为合乎清统治者需要的边城。东北曾经有个地方名叫“绥化”,“绥”是“安抚”的意思,即在统治者的“安抚”里,那里的人“化”为合格的被统治者。这两个地名欺人太过,早就不用了(现在黑龙江还有一县名叫“绥化”)。“化”在汉语词汇里,功效不可小视。
相关美文阅读:·对传统文化的贬低亵渎和对娱乐的放纵·“干爹”社会学释疑·信仰不是传说·孔子与儒家可以分开评价吗?·提倡孝道须谨慎·300亿搞一个“标志”又是钱烧的祖宗·杂
感
之
三·何是传道百度友00爱国者000·文言文与白话文·唐太宗请客·杂文萎缩伪杂文膨胀现状·儒者之悲·作家行当·节日之哲学·“安贫乐道”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