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袪白诀窍 https://m-mip.39.net/pf/mipso_6985653.html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7月23日讯(通讯员李成修马瑾)快与慢这对反义词,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张华的身上得到了完美融合。
师从国内著名的头颈肿瘤专家潘新良教授,又医院的支持下到世界上头颈肿瘤专业最有名的癌症中心访问学习,张华总能最快接收到国际国内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将这些用于患者的救治中。率先在胶东地区开展声门旁间隙入路下咽癌切除术,主张最大限度的为咽喉肿瘤患者进行喉功能的保留和重建,为鼻颅底肿瘤患者保留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并彻底切除肿瘤,张华和他的团队只想让肿瘤患者有尊严地活着。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张华
和吸取新理念和新技术方面的快相比,在看门诊期间,张华的“慢”也让很多患者感动不已。平日里话不多的他,每次门诊都会给前来就诊的每位患者留出至少8-10分钟的就诊时间,细致到会叮嘱每位患者详细的注意事项及用药方法,这些看似“喋喋不休”的话语却体现着他的医者仁心。
致力咽喉癌的修复重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咽喉癌在头颈部鳞癌中发病率很高,具有局部侵袭性强、复发率高、第二原发癌发生率高以及复发后死亡率高等特点。在保证生存率的基础上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恢复喉的吞咽、呼吸及言语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张华和他的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
58岁的刘先生出现声嘶,喉部疼痛和吞咽不畅,经检查被确诊为跨声门喉癌。术前检查发现肿瘤侵犯范围较大,不排除进行全喉切除术的可能,此医院也主张行全喉切除,但全喉切除后患者将不能讲话,必然会给他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经过仔细研究影像检查并与患者沟通后,张华和他的团队为其进行了保留喉功能的喉癌切除术及修复重建,术后患者不仅保留了言语功能,而且吞咽及呼吸功能恢复良好,经过后续的放化疗后,刘先生已成功拔除气管套管,随访1年余没有复发,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不影响正常交流,使其更容易地融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张华副主任进一步解释说,对于肿瘤局限于一个区域而言手术修复重建并不难,但临床上对同时累及两个或以上解剖区的病变修复重建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术后能否顺利拔除气管套管,顺利恢复进食及提高发音质量直接关乎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能否有效避免呛咳和提高发音质量对患者重塑生活信心十分关键。”张华副主任称,手术切除肿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只是第一步,但如何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更为细致和耐心的操作。这既考验着医者的技术,也是对其责任心的重要考量。
下咽癌由于其发病位置特殊,发病位置隐匿,早期很难被发现。而占下咽癌发病病例70%的梨状窝癌因紧邻喉部,在发病早期可直接侵入喉内,对喉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因此保留喉功能是下咽癌手术的常见难题。
张华(左三)与同事讨论患者病情
国内著名的头颈肿瘤专家潘新良教授率先行声门旁间隙入路下咽癌切除术,极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便利性的同时还可避免因吞咽而发生缝合口裂开而产生的咽瘘,给下咽癌患者带来了福音。师从潘新良教授多年,张华第一时间将这项技术带到胶东地区,保留了许多下咽癌患者的喉功能,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积极推进导航手术,为疑难患者保驾护航
在头颈外科,鼻颅底及咽旁肿瘤最为棘手。因鼻腔鼻窦及咽旁解剖关系复杂,且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生命攸关结构,且病灶位置深、肿瘤压迫或包裹神经血管结构、正常解剖结构改变或破坏,给手术平添了许多难度。
62岁的王女士,因头痛查体发现颅底肿瘤入院,检查发现一侧鼻颅底有一较大的肿瘤,位置较深,如果采用传统的面颈部开放手术,创伤很大,患者面临着张口困难、嘴歪、闭眼不能、面部麻木、饮食吞咽困难等诸多后遗症,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张华和他的团队决定从鼻腔进路,经蝶骨翼突内镜下手术,在导航系统的帮助下,避开和保护了颅底的各个重要神经和血管,成功从鼻腔完全切除了肿瘤,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面部无瘢痕,对患者功能亦无破坏,术后王女士的生活质量基本没受影响,此类手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张华副主任称,较大的鼻颅底肿瘤传统手术多采用面部切口、鼻侧切开或者颅面联合进路等开放式手术,创伤大,疗效并不确切。且这类手术强调病变彻底清除为主,功能和面容往往受到破坏,很多患者术后遗留头痛、吞咽障碍、嗅觉丧失、面部麻木、面部瘢痕畸形等一系列问题,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和鼻内镜的广泛应用,使众多鼻颅底手术避免了颅面部切口,减小了创伤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疗效。不仅如此,鼻内镜的广泛应用还突破了手术的局限,结合先进的导航技术,以往传统手术不能完全暴露肿瘤边界,不易判断肿瘤切除的范围,术中出血影响操作及对侵袭范围大的肿瘤切除困难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医院作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科,头颈外科为科室传统重点专科,多年来引进了先进的手术导航系统,经验丰富,已先后开展鼻息肉,鼻颅底疾病及咽旁肿瘤手术余例。影像导航系统在病人的实际肿瘤位置与影像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术中将手术器械末端所在的位置及手术路径在术前影像上实时显示出来,帮助手术者精确定位,避免损伤邻近的重要结构,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复杂手术的成功率。结合3D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肿瘤周围结构,为手术保驾护航,并且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也有直观的体验,便于沟通交流。
快与慢有效结合,做患者最贴心的“保命人”
快与慢本是矛盾的两点,但在张华副主任身上却有着最完美的体现。
深耕头颈外科多年,在医院的安排医院参观学习过,也在世界上头颈肿瘤专业最有名的癌症中心访问学习过,张华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加上师从国内著名的头颈肿瘤医院学科带头人宋西成副院长的带领,更让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做好头颈肿瘤疾病诊治的第一道把关人。
“手术不是解决肿瘤的唯一途径,术前多学科会诊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是关键。”张华称,每周五上午,科室都会组织多学科会诊,针对每个肿瘤患者制定最详细的治疗方案。与时俱进的诊疗方法辅之以先进的医疗设备及诊疗技术,术前为病人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才是对患者真正的负责。
这份尽心与责任还体现在随叫随到上。从医17年,无论深夜凌晨,还是刮风下雨,患者的病情就是号角,随叫随到已成了张华和他的团队的常态。端午小长假前一天,接连做了10台手术,张华在朋友圈发文感谢手术室和麻醉、护理团队的配合,保证每位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治疗让他累并快乐着。
也因为这份尽心,多年来张华和很多患者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多年前一个喉梗阻的患者手术不顺利,憋气情况没有缓解,患者几近窒息,凌晨4点接到科室电话后,医院手术室,在短时间内找到气管并切开,解决了患者气道梗阻,为患者成功保命。
一个外院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后出现持续吐血,病情危重,输血多毫升,命悬一线。接到电话后张华马上赶到手术室,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为食道旁大血管破裂出血,给以填塞压迫止血,并协调联系血管外科及介入科后给患者进行了血管支架植入,又成功挽救了这名患者的生命。
紧急救援不常见,但接诊患者的细节却能体现更多,放慢脚步留更多时间给患者,为他赢得了说不清的赞誉和信任。
张华(左二)在查房
平日里话不多的张华,每次门诊都会给前来就诊的患者至少留出8-10分钟,认真询问病情并给出最合理有效的建议,细致到叮嘱每个患者详细的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他只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能帮助每个来求诊的患者。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工作中倾注太多的他回家后经常累得没力气说话,选择将最不“友善”的一面留给家人。
埋首基础科研,只为更好抗击肿瘤
虽然近年来诊疗技术的提高,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应用,大大提高了头颈肿瘤局部控制率,但患者生存率状况依然堪忧。市民健康意识淡漠,加上头颈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等都为给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诸多问题。能否通过早期发现敏感基因的变化情况精准预知肿瘤的发生和复发,成了张华的主要